披萨制作迷思:5 个争议操作,刚需还是花架子?
发布时间:2025/9/15 点击:次 Tags:
披萨
各位披萨从业伙伴们,在日常披萨制作的过程中,是否常被这些问题困扰:调制披萨面团加牛奶有没有必要?混入部分固态油脂会更好吗?披萨饼底成型后打孔有没有必要?蔬菜顶料需要提前烹制加工吗?链炉的参数设置必须多次调整吗?
是靠“专业步骤”提升价值感的花架子,还是每一步都藏着风味密码的“美味解码器”?这些操作细节从不是 “必须做” 或 “不能做” 的绝对选择题。要不要这么做,背后藏着对口感松软度、风味层次感的追求,也关联着门店制作效率的高低和成本预算的控制。
接下来,我们就来针对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,结合不同披萨风格的特性与日常实操的逻辑,和大家一起拆解具体场景下的选择思路。不为追求绝对答案,而是教大家避开徒增麻烦的 “花架子”,精准找到能优化出品的 “关键招”。唯有花对功夫、用对方法,才能做出更符合顾客需求的美味披萨。
01.
用水和牛奶混合调制披萨面团,有这个必要吗?
水和牛奶混合和面理论是可行的,但操作起来的意义不大,添加牛奶的诉求是改善口感、增添风味,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和面,牛奶的优势并不显著,对于面团质地和风味的影响并不大,奶香味提升并不明显。且不比纯用水调制的披萨面团更具实用性。
牛奶本身含水量高,且还含有蛋白质、乳糖、脂肪、维生素及微量矿物质等其他成分。用水和牛奶混合和面,会直接提升面团的总蛋白质含量,如果牛奶比例过多(或等量替代水),面团稳定性会变差,质地会偏干硬,延展性下降,制饼时易回缩、塑形不畅。所以,想要用水和牛奶混合和面,需调整投入比例,且总液体量也应适当增加。
披萨面团开皮整形后搭配酱汁、奶酪和馅料烘烤后,牛奶赋予的奶香味存在感已微乎其微。再者,牛奶的成本要比水高出不少。所以对开披萨店的伙伴们来说,用水混合牛奶和面确实没什么必要,混用奶粉也同样没必要。
当然,如果门店想打造奶香味特色饼底,想要以纯牛奶面团作为差异化卖点来提升产品溢价,理论上也是可行的,但要考虑落地的可行性和市场的接受度。
02.
披萨饼底开皮成型后需要打孔,有这个必要吗?
打孔是为解决面团发酵后内部的气体膨胀导致面饼局部鼓包的问题。要不要打孔主要取决于面团的发酵状态。如果是尚未充分发酵的面团,面筋组织不够坚韧,难以锁住所有气体,若饼底成型后不打孔直接高温烘烤,烘烤过程中会部分气体会以大气泡形式聚集,导致饼皮局部膨胀鼓包。
打孔并不是完全消除内部气体(保证烘烤后饼底的松软度),不破坏饼底完整度(避免孔洞过多过大,酱料渗透粘黏烤盘)。因此,打孔时更推荐选择短针打孔器,均匀细密的孔洞覆盖整个饼底即可,饼边可保留完整形态。
而完全发酵成熟的面团,也就是冷藏发酵36小时以上的披萨面团,开皮成型后可直接抹酱撒料烘烤,无需打孔排气。因为面团内部气体分布均匀,且酵母活性已大大衰减,烘烤时将不再大量产气,再加上面筋网络足够坚韧,能牢牢锁住气体(保留发酵风味),饼皮烘烤后能保持较好的平整度。
此外,意式那坡里面团开皮成型后亦没有必要打孔排气,这并非简单的发酵完全,而是其本身的配方工艺与风味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,最终是为了呈现那坡里披萨外脆内软、柔韧耐嚼、麦香浓郁的风味口感。
03.
和面加油时混入部分固态油脂,有这个必要吗?
调制披萨面团时通常会加入液态油脂来优化面团的质地和风味,而混入部分固态油脂(如黄油、猪油等)虽不是绝对必要,但能针对特定需求提供想要的口感效果(如增香、保湿、酥松等)。
不过,低温环境下固态油脂会凝固,这会让面团整体硬度增加,面筋弹性减弱,会影响面团的延展性,手工成型时容易开裂破损,饼皮完整度无法一致。
若追求低脂、纯粹麦香、干硬脆的口感(如拿坡里披萨),则完全没必要加固态油脂,用液态橄榄油即可满足需求,避免增加操作难度和脂肪含量。
和面时添加油脂(液态油脂&固态油脂)并不适用于所有风格的披萨面团。若品牌菜单主打意式那坡里风格披萨,则添加任何油脂都是没必要的。
拿坡里风格披萨需要高温短时烘烤,需要强韧的面筋网络来产生大气孔和独特的韧性口感,添加固态油脂只会起到破坏作用。如果想要油脂香味,可在抹酱撒料时淋上适量的橄榄油,出炉后咬下一口满是清香的油润感,层次更鲜活。
04.
披萨顶料中的蔬菜食材需提前烹制,有这个必要吗?
披萨顶料的蔬菜食材有无必要需要提前烹饪,主要取决于蔬菜的特性、烘烤的方式以及预期的口感,需结合具体场景客观分析。
当披萨顶料应用的蔬菜属于高水分、纤维过粗或需要激发风味的蔬菜时,除洗净分切外,提前烹饪是必要操作,可避免披萨烘烤后出现出水流汤、蔬菜夹生、风味寡淡等问题。
比如口蘑切片后可直接取用,亦可用平底锅翻炒&简单调味,口感会更加软嫩鲜香;比如洋葱去皮分切后可直接取用,亦可提前烹饪制作成焦糖洋葱,口感会更浓郁绵密、香甜诱人。而芦笋、西兰花、南瓜、彩椒等纤维粗、难熟的蔬菜,提前烹制可软化纤维(焯水、翻炒、烘烤等),缩短烘烤时间。
而当我们选作披萨顶料的蔬菜属于水分少、易烤熟、需保留脆嫩口感或新鲜风味的蔬菜时,提前烹制就完全没必要,洗净分切后直接均匀生铺(烤前&烤后),可最大程度保留蔬菜的 “鲜、脆、爽”。
比如大蒜切片后直接铺撒在披萨面饼上,烘烤后边缘微焦、内部软糯,大蒜的辛香可最大化激发出来;比如芝麻菜/紫甘蓝,披萨出炉分切后直接撒上,可保留新鲜脆感,而不至于烤干变色。
因此,披萨顶料中的蔬菜食材是否要提前烹饪,还是看使用场景和风味需求:洋葱切丝生铺可行,而烹制成焦糖洋葱又是另一种风味;嫩菠菜切段生铺可行,而焯水调制成黄油菠菜亦是层次丰富。
05.
烤制不同风格披萨需调整链炉参数设置,有这个必要吗?
当不同风格披萨在饼底结构、水分含量、配料类型、风味需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时,调整链炉参数设置就很有必要,否则会出现饼底夹生、烤焦烤干、馅料成熟度不一致、口感偏移风格标准等问题。
比如应用链炉烤制纽约薄饼、罗马薄饼和芝加哥深盘时,三者的饼底厚度差异极大,饼皮厚度直接影响热量穿透的效率,如果烘烤的温度&时间不变, 罗马薄饼可能会烤得过于干硬,而芝加哥深盘可能表面上色,但内里还夹生未熟。

因此烘烤时可根据披萨风格适当调整链炉参赛设置,比如烤纽约薄饼可设置245℃ + 4分30秒;烤芝加哥深盘可调整为210℃(可过两遍链炉,约8分钟)。此外,若需要应用链炉烤那坡里披萨,可选择高温链条炉,将烘烤参数设置为430℃ + 1分30秒。
当不同风格披萨(比如芝心包边披萨、金牌披萨、勺舀披萨等)在核心特征上高度相似,或参数调整对口感影响微乎其微时,可沿用通用参数,没有必要反复调整。

△ 培训现场丨《意式披萨外教班》第3期
披萨制作从来没有“一刀切”的标准,披萨师做出的每个选择绝非随意,都藏着对风味口感的精心打磨和对效率成本的实际考虑。与其纠结“这样做有没有必要”,不如沉下心吃透每个步骤的细节,别被既定理论框住思维,认真琢磨每一次调整的必要性。这些琢磨出来的小突破,其实都是披萨从“能吃”迈向“好吃”的关键密码,比刻板的标准更有意义。

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大家把披萨制作里的争议点理得更顺、想得更透。把细节扎实做好,每一份披萨才能精准戳中顾客味蕾,慢慢攒下好口碑,门店才能筑牢品质口碑,在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扫二维码❤关注我们

微信订阅号丨DrPizza创业课堂
快手丨Dr.pizza西餐厨房
小红书丨Dr.Pizza西式快餐技术咨询
抖音丨Dr.pizza西餐厨房
新浪微博丨Dr_Pizza
网站丨www.chinadrpizza.com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chinadrpizza.com/view.asp?id=1473